职场文摘
走亲戚:一场盛大的幸福表演
时间:2014-02-07     来源:网络    分类: 性情故事     点击次数 
春节的传统习俗里,大年三十、初一为本家团圆、拜年的日子,大年初二则是走亲戚的日子。自然,亲戚便是相对本家而言。说白了,本家是男方家的成员,这个家是“家和万事兴”的家,也是意识形态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家。一句话,所谓家,是建立在以男人为家长的基础上的。而亲戚,是指女方家的成员们。所以,夫妻虽然号称“百年修得共枕眠”,一旦置入中国式的家庭结构,内和外分得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传统”,但我们的所谓传统,又是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下熏制出来的,等级分明的社会中,阶层、地位、人和人之间的礼仪、习俗的各项规矩,都是相当讲究的。而在现代社会,在以夫妻为单位的核心家庭已成为主要家庭模式的趋势中,无论是本家还是女方亲戚,他们的差异日益模糊,都可统称为亲戚。初一去哪,初二去哪,也不再是硬性规定。可行的话甚至可以把双方亲戚都召集到一块,来个一锅烩,大约也没人跳出来,指责你不懂规矩。
 
尽管走亲戚的形式有所变化,但无论哪个时代,既是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节日,春节得以传承就在于它独特的内涵。形式也许与时俱进,可核心内涵依旧稳稳的在,这核心,除了团圆,便是走亲戚中需要展示的全家福了。
 
过年中的走亲戚,往往都是全家出动,所谓全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标配是一家三口,现在似乎有所松动,独生子女被理想的一双儿女代替,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家三口”仍然是被迫选择。老公、老婆、孩子在走亲戚这天,整齐亮相,从头到脚,收拾得干净、妥帖,老婆穿着她最时髦的大衣、短裙、长统靴,老公不必西装革履,那样,走亲戚的“土气”呼之欲出,但发型和面部一定仔细修饰过,孩子穿着崭新的棉袄,衣服包包里塞着充满新年气息的鞭炮,不用火柴点,摔在地上就会响的那种。一块去舅舅家,一块去三姨家,孩子可爱老婆漂亮老公精神,幸福美满的一家人,随时只需来一个“茄子”,拍出的照片可上房产广告。
 
要是独自去亲戚家,热心的人们免不得会问,咦,怎么不见那谁谁?或者,那谁谁没跟你一块回来?简单的一问,也许想传达的是对没来的那个人的问候,但经中国人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好像在惊讶你大过年的居然一个人走亲戚,被问得多了,自己不自在,关键也怕别人觉得有问题。
 
或者说,大年初二走亲戚的意义,亲戚间的互动倒在其次,重要性更在于在亲戚中间捧上一张全家福,它并不代表成就感,却至少表明你是正常的主流的,你身处集体中,身处一种莫名的道德优越感中,从此就可以安全的俯视、质疑那些老不结婚、总是一个人回家过年的单身男女们了。
 
一般情况,张罗走亲戚的总是家里的女人。女人从来都是习俗的主角。如果说政治是男人的战场,充满雄性荷尔蒙的竞争,那习俗就是女人们的领域,她们热衷于在各种习俗活动中亮相,并有本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本来严肃的仪式,比如中国从前的庙会、西方的教堂,转化为一场场隆重的社交活动。无疑,大年初二走亲戚的习俗对女人们来说,就是一个盛大的派对。
 
女人们拖家带口,从一家到另一家,她们最忙碌,忙着看孩子,忙着留意男人打牌输了多少钱,忙着交流做饭、驯夫、养孩子的经验。她们也最幸福,即使在21世纪的中国,即使干练、独身、独立的职场女性的群体日益壮大,在传统的单一幸福观的统摄下,在每年一度春晚对这种家庭幸福的模式的刻意强调中,中国人的幸福仍是非常单调的。这些很偶然也很幸运的满足于认为只有老公、孩子才能构成人生完整性的女人们,这些大张旗鼓走亲戚的女人们,也就牢牢把握住了习俗的律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池猎头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有何观点或感想,欢迎投稿:Postmaster@100cheer.cn 我们将选择性地刊登来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