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摘
导演和CEO的共同挑战:把“故事”讲好
时间:2012-10-28     来源:首席人才官     分类: 企业管理     点击次数 
在Christopher Bremble看来,导演和CEO有一个共同的挑战——“讲故事”的能力。这个故事就是 Base FX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走向成功的平台,在更合理的价位上为客户提供最高质量的镜头。
 
      Christopher Bremble(以下简称Chris)是一位超级“苹果迷”,不但喜欢苹果设计的产品,就连他的名片、办公室风格也要追求乔布斯的产品设计理念——简单、前卫。
       2006年Base FX成立时,Chris 36岁,此前他一直在好莱坞从事编剧/导演工作。在Chr is看来,电影特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Base的艺术家们都很年轻,Base也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让所有艺术家都意识到他们能在这里取得成功。”
       用Chris的话说,Base提供的是一个大的平台,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发展,“大家的机会都一样”。从Base成立之初,Chris就提出了“平等”的理念,并在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贯彻落实,甚至连员工的办公位都换成高桌椅,“高桌椅的好处是当有上司走过来同你交流工作时,坐在工位的人不必站起来说话也能平视站立者的目光,这也是促进平等沟通的一种体现。”
机缘巧合来中国创业
       《首席人才官》:其实在好莱坞也是不错的选择,为什么要离开,来到中国创立一家公司?
       Chris:创立Base既是机缘巧合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好莱坞,我做过编剧也执导电影。作为电影人,我一直都对独立电影有浓厚的兴趣,我喜欢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来完成影片的制作。但是你知道,“独立”意味着没钱。所以,我拍《深海营救》时没多少预算,我之前来过中国,于是决定把片子的特效拿来中国做。一方面是因为这边制作成本较低,那是2003年。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制造”在美国很流行,所以我就想,为什么不试试特效呢?那时候是真的处于对独立电影的热爱,但我没想过要在中国成立一家特效公司。
       当时,特效行业在中国还只是刚刚兴起,能够敢于进行电影特效制作的人才还不多。帮我做电影的那几个艺术家们从培训学校毕业就直接教学,他们有魄力、有创意,而且真的有所成就。他们很乐于沟通,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住……
       我被他们这种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精神所感染,觉得这正是我长久以来所期望的团队。你知道,做导演时,能够组织一个很棒的团队是令我很欣喜的事,但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剧组成员就各奔东西去忙新的项目了。 所以,当他们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做电影特效时,我便欣然同意了。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一点点摸索并逐渐积累经验。2006年,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便正式创立了Base,并一直走到现在。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会走上这条路,只不过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了一群“对的人”。
       《首席人才官》:中国电影市场,以及所处行业对人才的支持是怎样的?
       Chris: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很快,中国正成为新的娱乐中心,对于娱乐大片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电影特效行业。从2010年起,Base便开始走进校园,向相关专业讲述这个行业的历史、对于未来的见解,以及技术在实际的项目制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在宣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培训机构变得更加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也开始设立并重视电影特效的课程。
       有些年轻艺术家的抱负很大,他们想在一年之内从一个初级艺术家变成总监,我不得不说有些年轻艺术家的确成长得很快,本来可能用两三年才能达到的高度,他们在一年内已经实现了,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西方作品,接触了更多的美国电影——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比如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可能会参考《哈利波特》里面的元素。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还是对中国的市场和人才抱有很乐观的态度,人才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招聘进来的人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但是中国绝对有很多这方面的人才,对此我一直坚信不疑。
      《首席人才官》:你觉得中国的职场人和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Chris:以Base为例,中国的年轻艺术家都很有雄心,很上进,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常常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创意,我们很欣赏而且很欢迎他们这种对成功的渴求。当然,满足他们的这些想法和创意所需的培训、所需要去累积的技能和见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不过我们觉得Base很适合这些艺术家的发展,因为我们的很多项目本身就需要很高的能力,我们正在做的一些项目应该是世界上水准最高的。我们很喜欢员工能够主动去增加难度的做法,而且我们的流程中也有这么一个环节专门让艺术家们了解难度级别。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这是自己能做的,只是目前的能力还达不到,所以他们会去自主学习或参加培训,期望有一天能够克服困难,达到更高的级别。公司喜欢这种自我挑战,但是我们也要耐住性子去稳步成长。我觉得这是国内艺术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而言,最为明显的特征。
“平等”是基于平台的开放
       《首席人才官》:Base FX的文化中提倡“平等”的理念,为什么是“平等”而不是“公平”或其他什么?你怎么理解管理过程中的“平等”?
       Chris:Base所在的电影特效行业是个创意行业,这个行业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公司的运作主要依赖于精英艺术家,主要基于管理和业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比运营很多其他类型的公司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们只需要很明确地让客户知道哪些镜头可以实现,哪些无法实现。所以,为了将公司打造成一个精英团队,我们提倡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遇从而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尽量让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培训,确保公司的培训对每个人都开放。为了持续助长这种平等的机遇,公司的构架采用扁平化的结构,我们确保公司的所有人遇到问题都能直接找我或其他管理人员。如果他们有一些抱怨、创意或想法,我们希望他们能说出来。如果你不能建立一种畅所欲言的沟通渠道,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人人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席人才官》:管理本身就是管与被管,如何体现“平等”?
       Chris:管理和被管理说的就是职权的问题,Base是一个创意团队,当然也会涉及到职权。我们的部门构架跟传统公司不同,每个部门内部不是只有一个主管,而是有很多个主管,我们希望人尽其才,所以我们就让沟通能力好的人去负责沟通、懂创意制作的人把关制作、懂技术的就去负责研发……对于制作人员来说,通常的情况是,他很可能同时有四个主管:项目主管、技术主管、协调主管和创意主管。
       这样,制作人员就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我们不是完全按照某一个人的想法去工作,而是大家智慧的整合。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Base提倡的是工作中的“协作”,艺术家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在“管”或“被管”,而是共同致力于某个镜头,为实现大家共同的理想而努力。
       我们还会让普通艺术家去考虑他们的长处以及期望的发展方向,他们要考虑自己将来要成为哪方面的主管,是技术研发还是创意制作,是项目管理还是人才管理,这些管理岗位对公司的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首席人才官》:但每个人对于“成功”的认识和公司所能提供的“成功”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你怎么让大家认同公司的理念?
       Chris:密切交流,任何想法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比如对公司不满意的地方,自己的未来期望,甚至自己想离职的打算。当然,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与艺术家们分享公司的目标和前景,希望大家能达成一致的观点。对于我们这样年轻的公司来说,很多艺术家还没有很好地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机遇,所以我们要不断去交流。当然个人的目标有时会与公司的目标存在偏离。
       我们有一个非常棒的项目经理最近离职了,她的未来计划与公司的规划存在分歧,这是很无奈的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祝福和欢送,因为他们在公司的表现确实很好,为公司的成功付出了很多汗水。作为一家公司,我们是员工成功的平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这个平台。至于这个平台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这就要靠每个人自己去衡量了。我们尽量把这个平台搭建得更好,也确实非常努力在经营这个平台,但它确实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对很多人来说Base也不会是一个永久的平台。所以和那些选择离开的人道别,让我感到伤心,简单的一句“再见”真是很难说出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果有人跟我说他们想离开,我通常会挤出时间跟他们吃顿饭,感谢他们以往的付出,谈谈他们的兴趣所在以及
公司怎样去支持和帮助他们——我已经帮很多员工踏进了海外大学的校门——这也让那些仍然愿意留下来的同事觉得,即使某天他们想去做别的,Base仍然很乐意帮助他们做出转变并继续支持他们的梦想。
       《首席人才官》:这种对“成功”的认同可能更多来自于激励?在这些激励中,你觉得哪些最重要也最难实现?
       Chris:归属感和使命感,我觉得这种激励是最难实现的。作为公司来说,报酬上的平等相对容易实现——如果你表现得好,你赚的钱就多。培训也是如此,公司想做就能做到。而使命感很难实现——我觉得这是Base做得很好的一点——从公司刚开始创立的时候,我就和当时的小团队说,我们早晚有一天要做大项目,我觉得当时他们肯定都不相信有这么一天。但是每做完一个项目,我们就知道自己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沟通为什么要接某个项目,这个项目会如何帮我们达成最终的目标。
       我觉得Base最核心的激励在于大家都意识到我们能做一些其他公司无法做的项目,每个人都是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一员。我觉得这种使命感和对于公司行业地位的展望比培训要更有力度。并不是说,使命感比培训更重要,当然肯定有公司能够给你提供更多的薪资,有很多公司能够提供很好的培训,但是只有少数公司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更多的好项目和成长机遇,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公司的成就中是举足轻重的。
       《首席人才官》:Base现在还很小,几百人的规模,这些理念可能相对容易实现,就像你和离职员工吃饭一样,如果未来公司规模变大,几千甚至上万人,还能像现在这样吗?
       Chris:我觉得公司里的任何领导层都需要做的就是传达平等、透明的沟通理念。公司是基于平等理念搭建起来的,因此工作流程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平等的理念,我们今年又改进了流程,让它更透明化,例如绩效考核,以往我们都是在月底或项目结束时进行考核,现在我们开始采用年度考核,因为以前的月度考核会带来不公。
       如果我们认同交流能够产生有效的观点,并真的付诸实践,最终这种平等的文化就能体现在公司的运作上。我们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了,很明显这是很有效的。我们的高级管理团队一年前还只是我一个人,后来慢慢变成两个、三个……
如今这个团队已经很完善了,因此公司在沟通方面就更容易去执行,各项政策也能更好地去实施。
       现在我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有自信了,因为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少地牵扯我个人,而更多的是依靠团队的努力和公司的政策,我觉得这是很多优秀公司把政策落实下去的做法。
讲一个好“故事”
       《首席人才官》:从编剧到好莱坞导演,再到一家公司的领导者,你的管理经验从哪里获得?
       Chris:我的职业之路充满戏剧,自从大学毕业后,我还没有给别人打过工。当编剧的时候有机会去执导电影是很难得的机遇,而且我也没有经验,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当时我的助理跟我说,“Chris,你是片场懂得最少的。别人都知道自己负责什么,就你不知道。”当时我意识到,作为导演,如果我能够用我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更多地去支持拍摄团队而不是指挥命令团队,我才能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通过跟他们讲述我的拍摄设想和要求,我把他们推向了解决问题的位置,而不是我告诉他们怎么去做。
       记得刚创立Base的时候,自己同样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我采用了执导电影时学到的这种管理模式并一直贯彻至今。我觉得我在Base的作用就是为别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不是下达命令,不是颐指气使,而是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我支持他们的抱负,找到更有前途和回报的项目,提供最好的培训。对我来说,最简单有效的管理就是将管理看作服务——为奋斗在一线的艺术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果不是时刻持有这种理念,我不知道Base会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
       我觉得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在于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去激发公司的整体信念,从而行程一种积极向上的公司文化。做导演的时候,我所做的就是要让片场的其他人知道这个故事很好,值得我们花心思去拍摄。因此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让整个团队看到未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另外,公司很多制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公司起步时规模很小,我们可以尽量去尝试。我和谢宁(现任Base副总裁兼首席人力官)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都不喜欢那些书面的政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们的工作时间从早上开始,如果作为政策,可以定为早上9点,并且严格去执行准点上班的制度,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艺术家有时候要工作到很晚,如果我们还要求说你必须9点钟到岗,这是公平的做法吗?但是现在的情况又不同了,Base已经是国内乃至亚洲的领军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们就必须得明确上班时间,必须用制度去规范。
       《首席人才官》:在人才的招募以及培养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Chris:关于人才,我们没办法去别的公司挖人,因为目前能达到我们水准的公司可谓凤毛麟角,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去和年轻艺术家交流,让他们知道这份职业的前景是什么,激发他们热爱这份职业的兴趣,我要确保公司全面的培养他们。对于技能的娴熟和发展,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毕竟艺术家们还年轻,以Base目前的规模来说,否定或拒绝某些年轻艺术家是很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们不会这么做,我的目标是让公司能够看到他们青涩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内在素养和潜质。我们要有远见,发现某个年轻人早晚有一天能有所作为,这才是我所关注的。确定报价和镜头数量都不如培养人才重要,因为培养人才是保障我们制作更多镜头、取得更多资金的前提,所以我所关注的就是人才。而人才,说到底并不在于招聘,而是在于培养,Base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首席人才官》:什么样的人才是BaseFX想要的?
       Chris:我们有一些选人标准,但我不能明确地罗列给你。可以这么说,我们寻找的是高素质的人——他们的适应力很强,并且渴望得到机会,他们相信成功来源于勤奋工作,有一双观察入微的眼睛。我们可以教授其余的工作技能,但有一些品性是来自一个人的内心,并且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所以,当我们在面试应聘者时,如果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能够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那么我们会很快决定录用他们。我们深信“择人要看态度,才能可以培养”。归结起来就是,品性和沟通能力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克里斯托弗·布兰博(Christopher Bremble)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在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取得艺术学硕士学位。2006年2月正式创立Base FX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总部洛杉矶,制作基地位于北京),并担任总裁。公司曾与HBO、福克斯、环球、迪斯尼等电影公司多次合作,并凭借《太平洋战争》和《海滨帝国》连续两年赢得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2012年5月底,Base又与视觉特效的创始公司工业光魔展开战略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池猎头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有何观点或感想,欢迎投稿:Postmaster@100cheer.cn 我们将选择性地刊登来稿。
分享到: